2023-10-12来源:海文考研
想要论述拿高分,答题除了满足框架完整、逻辑清晰、有案例(论据)支撑,另外就是名言名句,可以增加语句的说服力,甚至可以体现我们的学术涵养。今天学姐就按不同话题给大家整理了一波可以用在论述的名言名句。
海德格尔: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施拉姆: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够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梅塞尼:技术本身是手段和工具,使技术成为善和恶的,是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
尼尔·波兹曼: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麦克卢汉: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生活。媒介最重要的左右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麦克卢汉: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麻木。
彭兰:我们既然已经无法逃避技术的进步,那我们唯有提升自己对技术的理解与驾驭能力,才能免于在未来成为机器的奴隶。
彭兰:智能化已经成为传媒业的大势所趋,但媒体的智能化并不只是把技术当成一个噱头,而是需要将技术作为底层驱动力。在人机协同的新思维下探索新生产模式,其目标是使人与机器实现互相补充和相互校正,提高媒体内容生产的专业度。
保罗·莱文森:“任何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
麦克卢汉: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代表旧媒介的消亡。
刘海龙:长久以来,人们更看重传播的传递功能和控制功能,即传播所带来的功利性的外在目标,却忽略了人的内在体验和自我。
乔姆斯基:新媒介成为人类解放的工具还是支配人类的工具,关键看媒介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芒福德: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的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看起来,民众似乎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拥有把握这种控制权的能力,否则仍然会被强权操控,而且比以往更深度地操控,因为传播技术的最大控制者永远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陈力丹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伏尔泰
在技术崇拜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危机,不是对规则的违背,而是无规范的真空。——传媒伦理学者 克利福德
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复制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喜欢表象甚于存在。——费尔巴哈
任何议题,我们永远无法传达,除非亲历。——邓建国
随着社会的演进,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响文化文盲”,后两者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李普曼
一个专心的学生竖起耳朵,为扮演专心的样子最终筋疲力竭,以至于到了什么也听不见的程度。——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李良荣: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最远的是真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中提到的信息“内爆”:媒介的强大制造和传播功能使得整个社会被信息笼罩,人们越来越难以将事实与噪声分开,将主流与非主流区隔。
鲍德里亚《拟像与仿真》提出“拟像世界”,认为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却沉溺在“拟像”之中。
阿特休尔:新闻的实质是相互冲突,记者很难用灰色笔调写报道,因为在报道的时候常常要分“我们”和“他们”。因此,“独立”“客观公正”是不存在的。
马克·吐温:真相还在找鞋,谎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威·柯珀:仁爱占上风时,新闻才得以变成爱情、真理和美德的传送工具。
李普曼:媒介天生有一种复功能,可以制造一种拟态环境,可对事实、人物、情景进行非真实的表达。
瓦耶纳:人们想报道什么,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智力的介入。
桑斯坦《谣言》:我都曾传谣,有意或无意;我们都被蒙蔽,痛恨且抗拒。我们既是谣言的传者也是谣言的受者。新闻人要有“怀疑求证”的精神。(新闻真实性)
朱秀凌:“技术反哺”可以有效弥合代际隔阂,促进沟通的同时也缩小了数字代沟。
正如多丽丝·格雷伯(Doris Graber)所总结的那样,媒体不仅能够设置议程,同时还能够提供语境,决定公众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
美国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认为:如果媒介能够成功地锁定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它们就可以借此设置议程。它们提供语境,这个语境决定了人们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媒介以此建构公众议程。
与人类传播历史上的历次革命一样,媒体融合带来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生态和发展愿景,而不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
在全媒体时代,仅仅凭借优质的内容是不够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地将报纸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网上。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媒介资源,我国的新闻传播往往以宣传、教化的话语为主,是一种"居庙堂之高"和"颐指气使"的姿态。
由于技术本身的自我增强性,当网络技术极大发展后,网络不仅仅是一条条清晰可见的渠道,而且成为一种泛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形态,在社会层面形成一张大网。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
威?埃?钱宁:《致乔纳森普 利普斯》:世界更多地由舆论而不是由法律所统治。
美国舆论研究所宗旨:公正地衡量和报告关于当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舆论,不问所表示的意见是否正确或明智。
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舆论是无冕之王。
无论哪个时代,公众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传播主体不再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识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被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抛之脑后,简而言之,情感传播大于事实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日益碎片化的时间分配和阅读习惯确实已经开始妨碍公众的深入思考,人们倾向于简化认知过程,依赖显而易见的线索,匆忙得出武断的结论。后真相时代,观点走在了事实的前面,情感占领了理智的高地。
舆论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人们心里。——卢梭
舆论学之父李普曼指出,虚拟的舆论世界可以通过人们对舆论的反应从而改变现实的生活世界。
古斯塔夫?勒庞:群体的情绪是极端的、冲动的、偏执的、专横的、群体埋葬了所有的怀疑 精神与独立意识,他们只臣服于激烈的言辞、虚假的形象。
尤瓦尔·赫拉利: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
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越是肯定。——勒庞《乌合之众》
我就是我,而不再是人口统计学的一个子集。——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詹姆士·卡里:新闻的灵魂是公众,公众是新闻的最高目标,没有公众,新闻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事业。
麦奎尔:受众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
尼葛洛庞帝:公众就像“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米姆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米尔纳
流行文化的文本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凝聚了他们的想象力,并成为记录当代社会品味、希望、恐惧和幻想的晴雨表。——凯尔纳《媒介奇观》
霍尔: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信息具有“复杂的统治结构”,因为在每一阶段它们都被打上了权利关系的烙印。
文化工业理论家阿多诺:广播变成了领袖的话筒。
福柯:民主的观念是要是要使社会各个角落都暴露在阳光下,而不是隐藏在黑箱中,现代传媒社会将传统的权力运作正当化与日常化。
阿隆·斯沃茨:信息即权利。
法国哲学家福柯:话语即权利。
以上九大专题60句名言,对论述答题增色不少,建议大家都用起来哦~
以上就是海文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新传考研论述答题必背的60句名言”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准备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了解更多新传考研信息,可以继续关注海文考研网(http://www.918n.cn)。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